公园文化,乐在其中-ab娱乐平台注册入口
来源:江南文化网 发布时间:2024-04-02 14:00
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,公园作为绿色空间,成了人们释放压力、追求心灵宁静的理想去处。逛公园不仅是为了休闲放松,也是为了与自然亲近,感受生命的律动。逛公园的意义,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美丽与宁静,更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滋养与满足。
没有边际的公园
春意正浓,社交平台上,名为“公园20分钟效应”的话题也在逐渐升温,相关帖子雨后春笋般涌现,不同城市、不同身份的创作者分享着他们在公园的愉悦心情。一时间,公园的草地上、长椅上“挤满”了年轻人,成为年轻化生活中周末、假期的热门去处。过去,公园往往被视为老年人的专属领地或青少年的秘密基地,如今,逛公园已成为一种高性价比的“精神快充”方式,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潮的生活和社交方式,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。
此次“公园热”的复苏,有其科学背景。近期《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》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,每天只需在户外短暂停留,便能让人心情愉悦;即使不进行任何运动,仅在公园中度过20分钟,也能让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。这便是近来备受关注的“公园20分钟理论”。另有研究表明,当人们置身于树林之中,皮肤温度会下降1-2摄氏度,脉搏次数明显减少四到八次,呼吸变得慢而均匀,血流速度减慢,心脏负担减轻,有助于情绪稳定。
公园是城市生活中接近大自然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。对一座城市来说,这些绿地和其附着的空间不仅仅是增加城市绿化的手段,也是心灵的栖息地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者。免费开放的公园让人们平等地享受大自然。随着逛公园成为一种新的风潮,人们对公园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。与公园这一场所一起出现的高频活动是“闲逛”,对喜爱逛公园的年轻人而言,闲散地漫步其实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情。
逛公园的理由,因人而异,不尽相同,或是欣赏公园里的历史遗迹,感受城市变迁的脉络;或是与自然世界的动物近距离接触,感受返璞归真的气息;或是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,聆听蝉鸣,放空自己。无论初衷为何,在公园里,人们都可以得到短暂的“疗愈”——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,公园就像心灵的避风港。在这个开放包容的空间里,社会规范暂时失效,商业化、消费主义的气息被淡化。在这里,人们可以远离喧嚣,享受片刻的宁静。
汤显祖在《牡丹亭》中写:“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?”明代园林已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,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时至今日,伴随社会发展进步,游园赏景成为大众钟爱的休闲方式,为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。仲春时节,信步公园,尽情领略春光无限好,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。
公园之乐
从官方定义出发,公园作为现代生活中绿色的点缀,诞生背景却以灰色为底色。19世纪中期,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一系列城市病,那时的公园不仅被作为现代市政规划的焦点,也被誉为“都市之肺”,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处身心得以净化的圣地。现代公园的雏形最早在欧洲出现,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,于上世纪初传入中国。然而,清末民初时期,国内公园寥寥无几,且因为国民素质和阶级分化等原因,公园用各种所谓的“规矩”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,难以被称为“公”园。
若是深入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,人们会发现,逛公园的文化基因并非起源近代。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在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过程中,一以贯之的一项重要理念是“乐”。在他们看来,生活的真谛便是寻找快乐,园林便是他们寻觅快乐的主要场所。古代园林赏景文化始终与“乐”紧密相连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“公园”作为一个表示公共园林的概念,最早在宋代已有所体现。北宋诗人吕陶曾创作了一组题为《寄题洋川与可学士公园十七首》的诗篇,其中的“公园”一词,便是指洋州政府所建的衙署园林。事实上,早在南北朝时期,中国便出现了“公园”一词。唐代,大型风景区园林已遍布城市,如杭州西湖、桂林赏心亭等,都是那个时代的杰作。到了两宋时期,随着城市文明的演进,包含经济、文化在内的多方面发展,制度化的公园建设逐渐走向成熟。朝廷通过颁布诏令,将皇家林苑长期或定期向市民开放,使其成为一项制度。许多州县都建有此类衙署园林,宋人称之为“郡圃”,有时也沿用“公园”的称谓。此后,各地城市涌现出大量公园,以园圃、风景区、风景点等多种形式存在,游人如织,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场所。
从北宋欧阳修的“独乐乐,不如众乐乐”的琅琊山之游,到晚清颐和园中的乐寿堂、谐趣园,“乐”的观念贯穿始终,并促使中国园林艺术得到进步,游园活动日臻完善。“乐”的概念中,“及时行乐”是人们走出家门、走入公园的驱动力,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生活中的美好。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,而欣赏山水之美、徜徉于公园之中,无疑是一件乐事。
i人,班味和公园
在当下内卷化的趋势中,逛公园似乎成了一种难得的奢侈。相较埋头于书桌前无休止地刷题,或是被束缚在工位上匆忙赶项目,选择前往城市边缘的某个角落,悠闲地消磨时光,常被视为“不务正业”。吊诡的是,现代公园这一概念最初伴随工业文明而生,却在工业化阔步向前的过程中,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所遗忘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,无功利心地享受生活变得越来越难,放慢脚步甚至让人产生负罪感,在不同的生活层面上完成“任务”,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走。
这个时代的需求日趋多样化。有些人用性格测试中的“i人”来标榜自己,渴望不被打扰,获得更多独处空间;有些人则对上班带来的疲惫感深恶痛绝,他们称之为“班味”,下班后总是寻求各种休闲活动洗去一身的疲惫。公园,在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中,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去处。
在公园里,最常见的一种姿势,是“躺”。园中的人或躺在草坪上,或倚靠在树下。这种“躺平”的姿态,不仅是内心状态的外化,也是让心中纷扰的尘埃得以缓缓沉淀的方式。新近流行的一种活动,则以抱树为主题。一个简单的抱树动作,让人开始关注一株藤蔓的生长过程,感受春天来临时树冠上生命的律动。与自然的连接帮助他们探索外界的同时,也获得了向内探索的力量。
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腾出一些时间来呼吸新鲜空气、放松身心。或许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有很多,但逛公园无疑是短暂高密度生活中的一次轻松愉悦的小度假。它让我们有机会切断陀螺般不间断的生活节奏,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衡。踏进公园的那一刻起,或许只是从简单地拥抱一棵树开始,人们便在尝试低欲望的语境下重新定义“精神满足”的内涵。
“逛公园”的复苏,在春天到来时尤为应景。随着气温的回升和春花的渐次绽放,公园逐渐摆脱了冬日的萧瑟气息。近年来,城市绿色空间不断拓展,公园的类型和数量都得到极大丰富,可及性大幅提高。逛公园不再是过去被条条框框限制的活动,转而成为一种“随心所欲”的生活方式。无形中,人们逛公园的初心,正逐渐回归古人休闲之“乐”。